您的位置:NUSRI > 新闻动态 > 新闻

科创与文化的“双螺旋”解码之旅|新国大学子长三角研学活动


创新与文化如同DNA双螺旋结构一般,相互支撑、彼此赋能,共同书写着发展的密码。2025年6月,43名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与生物系师生深入中国长三角地区,开启了一场为期十天的“解码”之旅。



本次行程以“探索中国的文化、经济与科技创新”为主题,参访8家知名企业与机构、开展2场专题研讨、考察10处文化地标,系统解码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创新动能与文化基因。通过“产业实践+商业洞察+文化体验”的立体化研学,同学们可以直观感受专业前沿领域技术的实际应用,深化对中国市场与商业环境的理解,建立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复合知识体系,为未来学术深造或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解码中新合作下的科创基因

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与新加坡渊源深厚,在1994年建设了中新两国政府间首个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园区依托深厚的产业积淀及优越的营商环境已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重点发展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中新合作的典范。在这里,大家能够深入观察前沿产业的创新发展,切身感受在中新合作下,科技创新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首家研究院,同时也是中新合作背景下产学研融合创新的缩影,同学们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贤宁博士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研究院在促进中新科技交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此外,研究院副院长张鹏先生带领大家参观了科研及教学区域。他提到“研究院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也通过搭建国际化平台推进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我们真诚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此次参访开拓视野,激发科研热情并在未来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全方位、深层次地解码苏州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同学们走访了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知名企业和产业园区。从苏州擎动科技及亚盛医药的前沿实验室到康宁连续制药的智能化生产工厂,再到罗氏诊断苏州基地的跨国企业本土化运营中心及BioBAY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科技载体,同学们不仅近距离了解了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更全景式领略了苏州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与创新活力。


生物系的LOKE SI JIN同学分享道,“通过与企业研发人员和行业资深专家的深入交流,我明白了科技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军奋战,而是要关注现实需求,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实际应用。看到苏州完善的科创生态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作为科技领域的学习者,既要夯实科研基础、放眼全球前沿,也要培养产业思维、扎根本土需求,这样的研究成果才真正有意义。”


都市脉搏初体验

研学过程中,同学们还前往了“上海之窗”——上海博物馆东馆,从青铜器纹样中解读华夏文明密码,在历代名窑的釉色之美中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传承。这些跨越千年的艺术瑰宝,为大家理解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提供了历史注脚。为了深度感受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同学们还登上东方明珠塔468米高空俯瞰浦江两岸的古今交融,并在外滩52栋风格各异的多国建筑群前驻足,聆听上海百年来的风云故事。此外,同学们还前往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馆,与总领事面对面交流。


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上海以其完善的产业生态与开放包容的环境,成为了观察中国前沿发展与商业实践的绝佳窗口。在沉浸式感受上海文化底蕴的同时,同学们也开启了对这座创新之都产业发展脉络的探索。通过实地探访张江科学城,观摩智能化生产线并与一线科研人员深度交流,大家亲身感受到了从基础研究“破土萌芽”到产业硕果“枝繁叶茂”的澎湃活力与高效转化。


位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衡谷1976园区是由1976年建成的上海先锋制药厂旧址改造升级成的现代化产业园区,见证了传统制药向智能化制药的转型发展路径。在这里,同学们还了解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机器人等尖端技术正贯穿药物研发、生产制造等全流程,推动着药品开发与生产向着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不断发展。


循着这片土地上由“制药”到“智药”跃迁的基因轨迹,大家还深入园区内的拓济医药(Phrontline Biopharma),聆听了其研发负责人关于AI辅助药物研发与生物制药的讲解,了解了将核心技术整合到毒素、链接器和共轭方法中来解决肿瘤耐药性和异质性的的创新实践。基于案例研讨与互动交流,同学们精准“解码”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历史积淀到创新突破的完整图谱。


解码江南的千年文脉基因

在产业探访之余,研学团开启了一场深度的文化溯源之旅。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孟祥春教授以“Harmony, Comparative Glocalism and Civilization Intermirroring: Key Concepts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为题,从“和合”等哲学概念切入,系统阐释了中国创新发展的文化根基,并讲述了西方对中国认知的演变历程,为同学们理解中国的创新逻辑提供了文化维度的解读。


带着这些理论思考,同学们开启了文化浸润之旅。大家漫步山塘街感受千年古街的民间百态,在拙政园领略移步换景的园林艺术,登临虎丘山感悟建筑技术的永恒魅力,在杭州西湖的山水画卷中体悟"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些文化体验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更让他们认识到长三角的创新活力离不开这片土地丰厚的文化根基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同学们还亲手尝试了传统绣花扇制作。一针一线间,这项精细的手工艺不仅展现了苏式美学的精髓,更让同学们体会到中国匠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做事哲学。“原来科技创新需要的专注与耐心,在传统工艺中早有体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异曲同工。”一位同学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说道。



此次研学为同学们揭示了长三角产业发展的独特密码,大家不仅学习到了中国作为全球创新高地的硬实力,更理解了其背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软实力。无论是未来进入企业工作,还是投身科研创新,希望这段经历,能帮助同学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前沿技术,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推动产业发展,让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在新时代迸发出更璀璨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