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NUSRI > 新闻动态 > 新闻

新国大苏研院李正国教授团队在《自然》子刊发表新成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国大苏研院”)李正国(Chengkuo Lee)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科研成果。该项成果通过整合自供电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传感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分析以及数字孪生技术,成功实现了面向未来无人工厂的智能软体机器手系统。


研究背景


随着5G、物联网和传感技术的发展,可用于实时监测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孪生技术将会得到普及。目前,针对目标识别的应用场景,视觉或图像识别是构建数字孪生系统的主要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很容易受到障碍物、光线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无人工厂中,为了节能降耗,执行器往往需要在低光照环境下工作,这对视觉或图像识别的实际应用是不利的。此外,视觉或图像识别方法也很难获取一些如温度、接触力等非可视信息。因此,执行器与触觉、弯曲等传感器融合依旧是实现高精度物体感知和高效状态监测的重要手段。

研究思路


软体机器人与传统刚性机器人相比,在处理易碎物品上具有显著优势。同时,软体机器人在灵活度、适应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异表现大大拓展了它在未来智能工厂或者仓库中的应用前景。由于柔性材料的运用,软体机器人往往展现出无关节、非线性变形的特点,使得传统刚性传感器很难直接应用。自2012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和材料选择性广等优点,在能量收集和自供电传感等领域中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选用柔性的摩擦材料,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能够很好地匹配软体机器人的非线性形变。此外,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传感数据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分析模型能够自动提取隐匿于传感器信号的关键特征并进行准确判读,为实现传感信号的智能化处理提供了可能。


研究结果


近日,李正国(Chengkuo Lee)教授团队与上海大学田应仲教授团队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侯绪研副教授团队合作,通过整合自供电的TENG传感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分析以及数字孪生技术,成功实现了面向未来无人工厂的智能软体机器手系统(见图1)。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先设计了一种基于齿轮结构的摩擦电长度传感器(L-TENG),为检测柔性手指的弯曲变形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自供电、高精度的感知方案。此外,通过在柔性硅橡胶上进行排列式的电极设计,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可用于检测接触位置和接触面积的摩擦电触觉传感器(T-TENG),从而实现了对软体机器手的触觉状态的感知。将上述两种摩擦电传感器件集成到3D打印的软体机器手上,并使用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进行数据融合和特征提取,帮助柔性机器手成功实现了对不同抓取物体的识别,并具有极高的准确率(98.1%)。而后,融合数字孪生系统,并结合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技术,使得提出的智能柔性手系统可以快速地识别真实空间中所抓取的物体,并将实际的判读和运动信息映射到虚拟空间,适用于未来无人仓储和无人工厂的智能监测和管理。该研究结果为机器人感知、摩擦纳米发电机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软体机器人在多维信息融合的智能制造和智能分拣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1:面向数字孪生的智能软体机器手系统:智能柔性手系统布局,包括传感器结构、安装位置和工作机理;基于智能柔性手系统的实时信号处理、物体判别以及数字孪生系统等。图片来源:Nat. Commun.


新国大苏研院的科研工作聚焦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强关联,与苏州工业园区及地方科技深融入,开展原创性、应用性研究,已建立环境与能源纳米科技、先进智慧医疗技术、大健康生物与食品工程、人工智能研发与育成卓越研究中心,旨在通过产业化用科技赋能区域创新升级。目前,研究院承担各项科研项目100余项,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700余篇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Nature母刊,10篇发表在Nature子刊